《哀思錄》是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編纂的一部重要歷史文獻,由孫中山葬事籌備處於1925年(民國十四年)編印,系統記錄了孫中山病逝前後的歷史細節、治喪過程及全球範圍內的悼念活動。 該書不僅是孫中山個人生命史的關鍵記錄,也是研究民國初期社會政治生態的珍貴史料。
《哀思錄》由孫中山葬事籌備處這一官方機构主持編纂,內容分為三編十五卷,涵蓋孫中山的遺像、遺囑、遺墨、自傳、北上紀事、病狀報告、治喪記錄,以及海內外追悼活動的影像、函電、祭文、挽聯等。 書中特別收錄了孫中山的絕筆“學成致用”,這一題詞寫於1925年2月,融合了顏真卿、蘇軾及魏碑的書法風格,反映了其革命精神與文人氣質。 此外,書中還包含醫生對孫中山病情的詳細報告、弔唁函電逾千封,以及李大釗、胡適、張靜江等名人的挽聯,展現了社會各界對孫中山的深切緬懷
《哀思錄》存在多個版本,主要分為1925年初版與1929年修訂版。 初版共三卷,現藏於宋慶齡陵園管理處,被列為三級文物,每本尺寸為18.5×29.5釐米,函套書名由張靜江題寫4。 修訂版由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收藏,內容與初版基本一致,但可能補充了後續追悼活動的資料,被列為一般文物。 此外,孔夫子舊書網等平臺流通的版本顯示,該書存在三卷或七卷的裝幀形式,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印刷差异。
該書完整呈現了孫中山從病重到安葬的全過程,尤其是海外華僑與國內各界悼念活動的記錄,揭示了孫中山作為革命領袖的廣泛影響力。 例如,書中收錄的海外追悼會攝影與悼歌五線譜,為研究民國時期跨文化交流提供了獨特視角。
2025年適逢孫中山逝世100周年,兩岸計畫複刻《哀思錄》等著作,並通過音樂劇、特展等形式延續其精神遺產。 例如,中國國民黨宣佈的複刻出版計畫,旨在强化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。
《哀思錄》作為孫中山逝世後的權威文獻,兼具史料深度與情感溫度,既是對孫中山生平的系統總結,也是民國社會集體記憶的載體。 其編纂與傳播過程,體現了歷史書寫與政治紀念的互動,對當代理解孫中山精神及近代中國轉型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。
编印: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
出版日期:中華民國十四年